知行合一 超越自我

2009年06月10日

知行合一   超越自我

——我的读书感悟  

     □ 卓少东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古今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,此第一境也;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,此第二境也;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,此第三境也。”

  这大事业大学问并举,并非辞藻。

  读书,是做学问的必经之路。而学问本身,就含边学边问、有思想有行动的意思。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陶渊明说“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”,概莫如是。而王阳明则精要地概括为“知行合一”。

  因此,我心中之书,统括“知、行”二字,书店里是书,社会更是书,理论是书,实践更是书,既由知去悟人生,可由人生去参知。人生即书,书即人生,是我读书最大心得。

 

  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读了可以合用,在于知行合一。每当意与古会,每当雾开迷津,真是人生快事。

  2OO3年,我筹建玉文化博物馆及深圳古玩城。有人说,你是开卖玉的店,怎么就号称博物馆呢?这当然是一种嘲讽,我有点苦恼。于是,我遍寻有关玉的文化资料,当时找出了上百条。没想到,从《诗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史记》,到《天工开物》、《艺文类聚》、《说文解字》,从古至今的经、史、子、集里,居然有这么多的玉文化重要信息。更让我没想到的是,连孔圣人也曾经主张卖玉:

    子贡曰:“有美玉于斯,韫椟而藏诸?求善贾而沽诸?”

    子曰:“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贾者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论语·子罕》

  意思是,学生子贡问孔子,有美玉在此,是藏之于盒,还是找一个好商人卖了它?孔子说,卖了它,卖了它!我不也在等人出价吗?这是成语“待价而沽”之来源。我当时想,原来文人与商人竟有这样的关联,原来孔子亦主张卖去手中宝玉,原来孔圣人也明白文化必须“卖掉”方有价值!怎么能说文化与买卖无关呢?

  我饶有兴致地逐字读完了所有找出来的材料,感慨实在良多,于是一发不收,一气完成了那篇关于玉文化的理论性文章《民族之魂的载体——中国玉》,于2004年初,发表在深圳古玩城编缉出版的第一册书《卓玉馆藏品赏鉴》端首。

  通过写作与思考,我深深地感到读书及理论的重要价值。那就是,理清了思路,看准了方向。做为一个文化产业,经济运营与文化传承是一而二、二合一的,既要务实,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,务实首先是搞好经济,养活自己,文化既是搞好经济的动力和基础,又是提高经济含金量的根本。因而我断定,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,将是今后的大方向。

  记得当时,市政府刚出台了一份“文化立市”的政策性蓝皮书,读后更坚定了我原先提出的“两个坚持”信念,即:“坚持探索文化产业商业化的经营路子,坚持挖掘商业经营的文化内涵。”

  从品味“孔子卖玉”之趣,到写文章理出思路,再到提出“两个坚持”,不能不说是个质的飞跃,而读书思考,著文立说,的确让我获益匪浅。因为思路不清,方向不明,往往会南辕北辙,越走越错。我的深圳古玩城和玉文化博物馆,从一开始就带着边经营边传承文化的特色,健康地走到了今天。这就是读书人最大的受益所在。

  

  读书最深的学问是超越自己,对自己有办法。而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,就是为了不断地超越自己。

  《老子》说:“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”人的局限太大了,时与空的局限,人与事的局限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局限,直接会导致好与坏,逆与顺,上与下,智与愚,快与慢的判断产生。

  要突破此局限,唯一途径,就是善读书,勤反思。善读书,就是善于借鉴前人经验与思想,书读多了,就不是你一个人在思想,综合总结出来的思想可直接超越自我局限,达到较高境界;勤反思,就是在总结出的思想指导下去实践,看看是否合用,若不合用,便得反思再学;或此时此地合用,而彼时彼地不合用,也要随时应变;时代在前进,知识在更新,环境在变化,也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和超越自己,所谓活到老,学到老。

  在我的企业中,这个超越自己,演化成“跨越每一个现在”。将这句话定为企业精神,是在五年之前,后来,我将这句话书写在员工的名片背面,融在我经常发表的寄语里。如今,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早已深刻领会,身体力行了。读书,为的是借鉴前人,与时俱进,倡导读以致用,为的是推陈出新和继往开来。

  人最要不得的是昨天做了一个美梦,今天老想着再来一遍,昨天合用的办法,今天还想再重复,因为昨天有功,今天就应当可以不作为。每天要开销,每天要吃饭,每天的情况在变,所以,人应当与时俱进,以应其变。

  很多时侯,不是人笨,不是读书不多,而在于失去了超越自己的勇气和智慧。安于现状,墨守陈规,不思进取,高枕无忧,人之陋习久矣,全然抛开了“居安思危”的戒训,全然忘却了“穷则思变”的历史,全然忘却了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;是进亦忧,退亦忧”的积极人生观。

  民营企业不敢忘,不能忘。民营文化产业的特征是花自己的钱,乱花钱,花错钱,会心痛。所以每天要有收获,每天要有进步,每天要精打细算:浪费财物与浪费生命同样可悲可耻。这是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,也是我们“跨越每一个现在”企业精神的本来面貌,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根本。

  跨越每一个现在、与时俱进、以及活到老,学到老、超越自我,强调的都是一个变字。而这变与不变,恰是从易经到儒、释、道,再到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。

  《易·系辞上》:“蓍之德,圆而神。”神,即变化,圆,即周而复始。

  《论语·微子》:子曰“无可无不可。”没有永远的可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不可。

  《老子》:“无执,故无失。”没有执着,才没有可以失去的。执是不变,失是变。

  《心经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色当下就是空,空当下就是色,立刻就变。

  被黑格尔称之为“伟大的命题”的“一切规定都是否定”,也同样如此。当然,西方人的这个理论要晚中国二千年。

  这些论述都揭示了万事万物都在变,都会变,都有变的规律,当然也是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。我更读到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思想家实践家的同样论述,所以,随机应变,随着读书而成长,与时俱进,超越自我,跨越每一个现在,不仅充分体现出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的精髓,更符合马克思主义“存在决定思维,环境决定意识”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基础。

 

  读书最讲究精读与泛读的辨证统一。

  书,浩如烟海。去过深圳书城的每一个人,都会立刻被书海淹没。书太多,而生命有限。但是,这也让我产生了这样的心念:人,没有可能去遍览群书,也没有必要皓首穷经。因为知行须合一,学,终以致用为上。光学不做则无意义,光做不学则盲目。

  所以王阳明说: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若会得时,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,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。”

  我主张人人都可博览群书,但那只是浏览,浏览的目的是找出合用的书来精读,这才是真读书。精读才能获真知,才有所用。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。

  宋朝第一位宰相赵普,就有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事典。据《宋史赵普传》载:“普少习吏事,寡学术。及为相,太祖(赵匡胤)常劝以读书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读书竟日。既薨,家人发箧视之,则论语二十篇也。”赵普一生读书不多,但对于《论语》,则读得烂熟。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,赵普就敢于说:“臣有《论语》一部,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,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。”

  “半部论语”事典就这样相传了。这里有两层意思。一是读书须精而至于烂熟,必定好用;二是读书直接就是为“定天下、致太平”的用。赵普深明于是,终成一代名相。

  正因为如此,我锁定的书,必须是精选的,必须是有思想内涵的;同时,我习惯上常常是带着问题在读,边读边思考,于是每读必有心得,随即发而为言论,就成了近几年发表在企业内刊上的十多篇《寄语》、《卷首语》和专题论述,偶尔亦获一些好评。因此,读书亦成了我人生一大快事。

 

  人生苦短。但只要活着,须知、行一生,学、习到老。以此敬天、敬地、敬人、敬事,以尊敬生命,珍惜生命。我想用粱漱溟的话来结束本文,最后给“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”作一个注脚。粱漱溟说:

吃饭好好吃,睡觉好好睡,走路好好走,说话好好说。

如此之谓敬。敬则不苟偷,不放肆。敬则不逐物,亦

不遗物。逐物则失心,遗物同一失心。只是即物见心,

心却不随物转。

非名山不留仙住,是真佛只说家常。粱漱溟老人语言虽简朴,却道出阳明先生“知行合一”之真谛,诚乃廓然大公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