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

2009年06月09日

   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——写在《华夏遗珍·李念祖古玉新编特展》的前面   卓少东
  要准确地介绍来自台湾的李念祖先生还真有点难度.说他是收藏家,他他又对藏品全部进行了艺术再创造;说他是艺术家,他那题跋式文学注解又透出深厚执拗的学究气;说他是学者,他的想象力和思想自由度却是那样一泻千里,奔放无羁;说他是自由自在的鉴赏家,他又时时带着浓淡合宜的人生感悟和沉思;说他是思想家,他的所有作品却处处充盈着生趣和田园乐章....
  我收藏玉器多年,拥有馆藏两万余件古今玉器的《卓玉馆》.在拜读李念祖先生的展品和文稿后,我由衷地感慨:学无止境,山外有山.李先生博览群经的高雅,纵横古今的才气,妙思连珠的情趣,顶真严谨的个性,深深折服了我,我相信,这个展览也会让每一位参观者心悦诚服.
  中国玉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.它从内到外都透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价值,玉文化有哲学,社会学,民俗学,物理学,美学,艺术学,工艺学等种种内涵,它是中国人心灵手巧,才艺双绝,性善气和的典范.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理由关注一下中国玉器,并且,随着关切的深入,都能渐入佳境,各有获益.这是毫无疑问的.
  然而,因为物质存在往往决定着精神思维,故一般人玩玉,多偏重其物质性,并被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感所迷惑,比如残件古玉因卖不起价就鲜人关注.而李念祖先生善把目光透到物质背后的精神层面,用辨证思维引导理念,以理念影响心态,最终令物质得以升华.他说:"凡人皆愿自己拥有的是完整而没有缺陷和瑕疵的玉,这就是色相的挂碍.""心无挂碍,勘破色空,新境界就油然而生."在他展品中到处充盈着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反向思维,金手指背后的珍惜之情,将历史的创伤抚平,让凤凰涅槃后重生,羽化而转世登仙.面对着《贵于牛半》、《龙门新贵》这样的作品,何人会计较,复何可计较?
  黑格尔说:"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,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,这就是艺术的核心."(《美学》第二卷157页)李念祖紧紧地扣住这个核心,纵横驰骋,反复耕耘,硕果累累.在李念祖的展品中,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,形象和意义的汇聚交融,感性与理性的殊途同归,内容与形式的默契和谐比比皆是,它们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,带着辨证思维去玩物,李念祖可说是古玩界的一位哲人.
    在李念祖的展品中,想象力也十分突出.太过执着拘泥,不仅失去更多,也必将束缚了人的自由境界,厄制了人的想象空间,而想象力却正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能力.世界著名科学家、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理查得·扎尔是这样评价想象力的,他说:"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怎样衡量的呢?二个要素:第一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和其人民的想象力,第二是这个国家构建未来的方式以及使想象变成现实的方法."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,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飞机、艺术和奇迹.展品中有剑格与水晶鸟的奇妙组合佩,有将卧虎配金桃的坠饰,有汉清异朝的跨时代玉器匹配,也有将带钩龙首与环组成名为"龙头状元"的佩饰,千姿百态,不一而足:不看说明,还真不知其所以然;引经据典的各种独创名称,不对图版,也让人难以神追;旁征博引的四书五经,与其说是饱读诗书的学者,倒不如去感慨他落到实处的妙思奇想.他是迄今为止玉器专著中引用群经最多的一位学者,令人肃然起敬.李念祖将美学情趣灌注于玉,其想象力已插上自由的翅膀,翱翔在贯古通今的境界之中,他将"概念灌注生气于它的客观存在,他在这里就是自由的,象在自己家里一样"(黑格尔《美学》第1卷143页).也是在这个层面上,李念祖则更象一位形而上的艺术家."不追求完美的虚幻,只珍惜难得的缘份",他从不让执与无执束缚自己,在有限的空间内,让自己的想象自由升华,让古物得以新生,并最终让自己的藏品得以无限增值.
  齐白石有句名言,"作画在于似与不似之间.太似为媚俗,不似为欺世."
孔子的"无可无不可",老子的"无执故无失",佛经的"色空无碍"理论,黑格尔"一切肯定皆是否定",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,即任何事物的两面性及其至关重要的相互转化和作用,李念祖则深谙此道.时光无碍,他架起一座贯通古今的隧道;色空无碍,他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托起彩虹桥.依靠他渊博的知识和发达的想象力,拂去积尘,撩起面纱,让古物一件一件走出幽深黑暗,重现昔日异彩.这是一种境界.在古玩艺术界,李念祖可说是独步天下的通达之士,走得比较远且成功的.
  李念祖的专注精神也让人感佩至深.人的潜力可说是无穷大的,问题就在于关注程度及专注于一的时间,在它面前,有人成了专家,有人一事无成.孔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,由衷地赞叹了佝偻丈人的承蜩技艺.庖丁解牛,十年一剑都表达了同样的信息.但专注精神的背后是什么?一是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洞察力,二是滴水穿石的毅力.这两种力是专注于一的原动力,反过来也可以说,因为有这二种能力,人才能具备专注精神和敬业精神,才不会因事简单而不屑,因事繁难而畏惧,最重要的是,才知个中三昧的乐趣,从而乐此不疲.这其实也是另一个层面的圆融无碍.
  李念祖先生正是这方面的典范.他的作品如拆散了看,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,一些残件我们往往还不屑一顾.李先生却如获至宝地珍视它们,郑重其事地搭配串联,不惜重金地包装镶嵌.许多金银宝石都是中国印度泥泊尔等国的原装古代艺术珍品,所有的绳线一概用优质蚕丝所制,所有的镶嵌手工出自香港,所有的中国结更是他夫人和女儿一丝不苟地组合穿连.我们不用提他日夜兼程的寻寻觅觅,不用提他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和日久年深的修养思索,只须看他那一件件小小的宝贝,那是他从平淡疏朗的事物中,见到深刻的宇宙哲理之后的声声慨叹,是他从历史尘埃里,发掘到充满幸福感人生真谛的列列玑珠.他,确实玩出了千千大千世界.
  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.人类在发现中得以成长,在对发现的审视中获得智慧."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,夕阳西下几时回?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,小园香径独徘徊."我因某些机缘,近来确实多了一些人生思考.这也是我努力想给诸位介绍李念祖先生及其作品的原因,以及探索这个展览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原因.

Top